[摘要] 9月召开的省委中心组学习会,一连用了4个“第一次”,并作出这样的判断: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,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,是历史性和转折性的。
原标题:精准发力,协同发展谋突破
“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;
次把解决河北与京津发展落差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来部署;
次明确界定了河北的功能定位;
次系统制定了支持河北发展的政策举措。”
9月召开的省委中心组学习会,一连用了4个“次”,并作出这样的判断: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,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,是历史性和转折性的。
去年2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,亲自谋划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,给河北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。一年多来,我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,努力打破“一亩三分地”思维定式,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、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,开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。
“三个精准”,使承接产业转移有抓手、能落地、见实效
【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,我省从京津引进资金6000多亿元、项目7000多个,创历史新高】
10月的白洋淀,景色迷人。但比大自然更吸引人的,是一道协同发展的风景——保定市与来自京津等地的13家企业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建设白洋淀科技城。这标志着作为我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——白洋淀科技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。
曹妃甸也是喜事连连。继8月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后,9月森田(曹妃甸)国际环保科技园项目等15个大项目落户,10月8大石化重点项目签约……京冀共同打造的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掀热潮。
两地摘取协同发展果实的背后,都在“精准”二字上下了大功夫。
长期以来,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、不平衡是个“老大难”问题,其中河北是“短板”。加快补齐短板,河北正按照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》提出的“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”定位,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推动自身发展紧密结合,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。按照省委、省政府部署,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,要做到“三个精准”:精准确定功能分区,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,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。
“三个精准”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,使承接产业转移有抓手、能落地、见实效。
精准定位,坝上飘来“智慧云”。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着力打造引领京津冀、辐射的云计算产业基地,截至目前,吸引了阿里北方云、中国教育云数据基地等7个大数据、云计算项目入驻,5年后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千亿元。
精准承接,引来多个版本的中关村。“秦皇岛版中关村”是分园,用“442分税”政策,实现北京研发秦皇岛生产,吸引5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落地。“保定版中关村”的亮点,是中关村京外创新中心落户,并10年免费使用,开张伊始就引来14个北京科技企业。“石家庄版中关村”同样特点鲜明,作为中关村海淀创业园下属3大孵化基地之一,北京金种子创业谷石家庄众创空间落地,将成为我省大的科技孵化器。
精准打造载体,京津产业项目接连“落子”布局。北京现代汽车沧州工厂、北京·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首批10家企业开工建设;高碑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开业在即,已签约商户8000多户……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,我省从京津引进资金6000多亿元、项目7000多个,创历史新高。
打破瓶颈,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
【从去年到今年6月,我省投入1241.9亿元对接京津,有5条对接京津的大通道被打通】
一直以来,不少人往返于保定和天津两地,都为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而纠结。坐火车,普速列车全程约4。坐长途客运,即便高速公路不堵车,快也要两个半。到北京换乘高铁,虽然时间短了,但一波三折的令人头疼。
“什么时候两地直通高铁?”他们期盼着。
如今,这一问题有了答案。10月20日起,津保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,确保12月底正式开通运营,届时从保定到天津只需40。
路网密度高、交通运输繁忙的京津冀地区,同样也是路网不均衡的地区之一。河北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/2、天津的1/3,甚至还存在一些“断头路”、“瓶颈路”。
补齐短板,需要“路通”。《规划纲要》将河北定位为“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”,更离不开交通一体化。去年以来,我省先后8次与京津对接,共同绘制“一张图”规划,全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。从去年到今年6月,我省投入1241.9亿元对接京津,交通面貌焕然一新。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